当前位置:首页 > 语录 >

结束感情的隐晦文案(暗示快要结束的感情文案)

来源:uu个性网发布日期:2024-06-06 13:25:57

结束感情的隐晦文案(暗示快要结束的感情文案)

结束感情的隐晦文案【一】

1 . 我仍然相信天长地久,一生的守候,或许也不会等待到爱回头,可是因为有了等候,因为有了漫长的的时间去怀念,那么即使在多年后,再回想从前,还会有一份属于旧时的回忆与期待。爱过,就有过天长地久。

2 . 总是在最痛时,麻木复苏;爱总是在最深时,落下帷幕。总是情不自禁的忧伤,于是慢慢学会了掩藏;总是因为不想被人刺伤,所以渐渐学会了伪装。

3 .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杜甫《宿府》

4 . 愁已先回。——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5 .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6 . 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7 .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曹雪芹《枉凝眉》

8 . 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李白《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9 . 你忙,忘了我需要人陪。你忙,忘了我会寂寞。你忙,忘了我在等你电话。你忙,忘了你对我的承诺。想告诉你“爱情”不是等你有空才来珍惜的……

10 . 今年的春天很冷,就让我一个人走过。

结束感情的隐晦文案【二】

1 .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2 . 野猫的女人很任性,他们倔强不失可爱,野蛮不失温柔,他们认定的东西,就算不要也不能让别人拥有,她们是贪心的,因为她们害怕寂寞。

3 .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4 .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辛弃疾《念奴娇》

5 . 深知身在情长在。——《暮秋独游曲江》

6 . 不管多大多老,不管家人朋友怎幺催,都不要随便对待婚姻,婚姻不是打牌,重新洗牌要付出巨大代价。

7 .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

8 .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9 .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李觏《秋晚悲怀》

10 . 一个人一生可以爱上很多人的,等你获得真正属于你的幸福之后,你就会明白以前的伤痛其实是一种财富,它让你学会更好地去把握和珍惜你爱的人。

结束感情的隐晦文案【三】

1 . 既然不能在一起,命运为什么安排我和你相遇。

2 . 二十七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来源于朱彝尊的《高阳台》

3 . 不要再折磨我,我的心已被割破,流尽的不是血,是爱你的错。

4 .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旧题苏武诗》

5 . 你要知道,当你想我的时候其实我也在想着你,这样你的思念便不会孤单。

6 . 七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来源于陈陶的《陇西行》

7 . 伤心莫语,记那日旗亭,水嬉散尽,中酒阻风去。——纳兰性德《摸鱼儿·午日雨眺》

8 . 我迷恋上了咖啡,是因为有种爱的感觉:是苦又香甜。

9 .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宋之问《始安秋日》

10 . 别人的挑拨你就当回事,我的解释就是掩饰。

结束感情的隐晦文案【四】

1 . 断魂还逐晚潮回,相映枝头红更苦(郑文焯《玉楼春》

2 .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3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 . 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5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6 .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7 . 想念是会呼吸的痛,离开久了又怎么能不想念?

8 . 如果百感委屈仍不能求全,如果呼喊了千万遍依然得不到回应。那么聪明的你应知道,是该走的时候了。

9 . 我希望我用我自己的脚步去走我自己的人生。不管这条道路是泥泞还是平地,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10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击鼓》

结束感情的隐晦文案【五】

1 . 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

2 . 有时候我可以看得很淡然有时候我又执着得有些不堪。

3 . 恨入空帷鸾影独,泪凝双脸渚莲光,薄情年少悔思量。——顾敻《浣溪沙·荷芰风轻帘幕香》

4 .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5 .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6 .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7 .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8 .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徧唱阳春。——《山亭柳》

9 . 人都是矛盾的,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被看穿。

10 . 三十五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来源于陈衡恪的《题春绮遗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