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录 >

关于竹的名言(赞美竹的高雅句子)

来源:uu个性网发布日期:2024-06-22 16:37:48

关于竹的名言(赞美竹的高雅句子)

关于竹的名言【一】

1 . 懒穿幽径冲鸣鸟,忍踏清阴损翠苔。不似闭门欹枕听,秋声如雨入轩来。——《对竹》

2 . 柳梢残日弄微晴。——周邦彦《浣沙溪·翠葆参差竹径成》

3 . 上窗风动竹,月微明。——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4 . 君知否。

5 . 有时实在是怀念那片竹林和竹林中的雨声,就在电脑里放一曲《竹林听雨》来解解那心中的纠结。让那悠悠的琴声带着烦覆的思绪,远离纷繁的浮世,飞行窗外游览天空,闭上眼,听着音乐,心旷神怡:耳边犹如听到那潺潺的流水声,仿佛就在巍巍青山之间回响,洗涤尘埃,清净烦琐。一连串滚动的音乐,伴随着水的清亮,从天而来。我感到一种漂移于青云之上的如风轻快如痴如醉的感觉。一切的苦恼都随着那片青青竹林的雨声飘出那九天之外,心中涌出无限的满意。

6 . 《石竹咏》

7 . 年代:宋作者:无名氏

8 . 空掩袖,倚寒竹。——蒋捷《贺新郎•梦冷黄金屋》

9 . 森森移得自山庄,植向空庭野兴长。便有好风来枕簟,更无闲梦到潇湘。荫来砌藓经疏雨,引下溪禽带夕阳。闲约羽人同赏处,安排棋局就清凉。——《竹》

10 . 秋天,地上的草,田里的稻,形成一片金黄的世界。然而在竹林里,无论何时都是郁郁葱葱的,在这儿,你看到的依旧是一片令人陶醉的绿色。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而竹子却随时准备着牺牲自己,人们用它造成竹筐竹篮竹篓,有的则做成负重的扁担筑屋的棚梁。

关于竹的名言【二】

1 .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庭竹》

2 .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3 . 华表月明归夜鹤,叹当时花竹今如此。——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4 .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

5 . 烟萝翠竹,欠罗袖为倚天寒日暮。——吴文英《绛都春•余往来清华池馆六》

6 . 唐·王绩

7 .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杜甫《咏春笋》

8 . 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白居易《食笋诗》

9 . 清晨,竹林十分幽静,整个竹林笼罩着一层雾气,好像竹林披上了雪白的面纱。随着日出,雾气也慢慢地散去。这时,走进竹林,你会看见竹叶上的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是那么晶莹透亮。

10 . 《夏初雨后寻愚溪》

关于竹的名言【三】

1 .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2 . 春天来到这里,竹林间花卉盛开飘香的野花在竹丛中微笑,与翠竹交相辉映,争芳斗艳。春意盎然的景色中,一支支春笋破土而出,生机勃勃,迸发出向上的精神品行。

3 . 青溪绿潭潭水侧,修竹婵娟同一色。徒生仙实凤不游,老死空山人讵识。——《绿竹引》

4 . 小溪畔,那一丛丛的尾竹,像绿色的彩笔,把天涂得瓦蓝瓦蓝的,把水染得碧绿碧绿的;院宅旁,那楚楚动人身上泪痕斑斑的斑竹,结出一片片浓荫,掩映着座座竹舍;路径上,一簇簇的青竹,细长的竹枝,舞动的竹梢,像母亲慈爱的手,把青青的幼苗搂在怀里;山坡上,青碧如玉的翠竹,向荒山播撒出春意。可以说,行在家乡,亮在眼前的是竹,闪在身旁的是竹,竹乡的人们,祖祖辈辈与翠竹生活在一起。

5 .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6 . 不厌东溪绿玉君,天坛双凤有时闻。一峰晓似朝仙处,青节森森倚绛云。——《竹十一首·其一》

7 .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

8 . 团扇不摇风自举,盈盈翠竹,纤纤白苎,不受些儿暑。——文征明《青玉案·庭下石榴花乱吐》

9 . 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

10 . 青岚帚亚思吾祖,绿润偏多忆蔡邕。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竹十一首·其四》

关于竹的名言【四】

1 .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曹组《卜算子·兰》

2 . 无复绿猗猗,何如在淇澳?寒林尽白封,奚第琅玕独。——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3 . 竹子喜欢生活在南方,它不需要肥沃的土地。在高山峻岭有土的地方就可以茁壮成长了。不用浇水施肥除草,而且竹子的生长速度很快,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可以实用了,所以,竹子是一种很好的经济作物。

4 . 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汪莘《行香子·腊八日与洪仲简溪》

5 .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郑燮《新竹》

6 . 盘馐蒟酱实,歌杂竹枝辞。——司马光《送张寺丞觐知富顺监》

7 . 风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头吹竹。——厉鹗《百字令·月夜过七里滩》

8 .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卓文君《白头吟》

9 .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10 . 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阎选《河传·秋雨》

关于竹的名言【五】

1 .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郑板桥《竹石》

2 . 诗绛彩娇春,苍筠静锁,掩映夭姿凝露。——曹勋《夹竹桃花·咏题》

3 .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戎昱《桂州腊夜》

4 .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王沂孙《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5 . 绣襦不整鬓鬟欹。——顾敻《临江仙·月色穿帘风入竹》

6 . 如啼恨脸,魂断损容仪。——顾敻《临江仙•月色穿帘风入竹》

7 . 黄金数百镒,白璧有几双。

8 .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9 . 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司马光《送云卿知卫州》

10 . 当春风吹绿了杨柳,当春雨唤醒了小草时,竹林里遍地是毛茸茸的尖尾巴——竹笋。他们依偎在竹子母亲的身旁,尽情地吮吸雨露,尽情地拔节生长,一天一个新高度。这时的竹子,是朝气蓬勃的。

关于竹的名言【六】

1 . 玉树犹难伸,压倒千竿竹。——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2 . 轻风吹拂,雨露滋润,阳光爱抚,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如诗如画的梦幻般的春景里,春笋正骄傲的略带新奇地冒出了尖尖的小脑袋。它被一层又一层的褐色笋衣包裹着,俏皮地打量着这个全新的美丽的世界。竹笋日益挺拔,它一件一件地褪去了身上的衣服,它从一个幼儿成了一个少年。

3 . 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白朴《天净沙·冬》

4 . 茅舍竹篱边,雀噪晚枝时节。一阵暗香飘处,已难禁愁绝。——《好事近》

5 .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6 . 此君已觉垂垂老,稚子今看稍稍长。——沈周《周较书宗道主吾塾自吾弟以》

7 .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戴复古《除夜》

8 . 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郑板桥《题墨竹图》

9 . 竹疏虚槛静,松密醮坛阴。——张泌《女冠子·露花烟草》

10 . 竹子的叶子和茎都是翠绿色的,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外形像小船,那清新的空气,令人神往。漂亮的竹林,它既是一幅绿色的画,也是一首抒情的诗。

关于竹的名言【七】

1 . 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斑竹》

2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3 .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4 .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5 . 尤爱此君好,搔搔缘拂天,子猷时一至,尤喜主人贤。——蒲松龄《竹里》

6 . 寒飞千尺玉,清洒一林霜。——憨山德清《咏竹五首》

7 . 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8 .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陆容《满江红·咏竹》

9 . 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

10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竹石》

关于竹的名言【八】

1 . 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2 . 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

3 . 迸玉闲抽上钓矶,翠苗番次脱霞衣。山童泥乞青骢马,骑过春泉掣手飞。——《竹十一首·其五》

4 . 雨中的竹,清清新爽,有着一股与泥土混合了的香气透散开来,深吸一口,沁入心脾,久久留香,竹林在雨中弥散出一股醉人的迷幻魅力,似有仙子秘藏其中,撑把油纸伞走在青石碎道上,伴着小鸟悦耳的鸣唱,轻步漫行,生恐惊了仙子,搅扰了这份安逸和沉静。

5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6 . 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陆容《满江红·咏竹》

7 . 须题内史琅玕坞,几醉山阳瑟瑟村。剩养万茎将扫俗,莫教凡鸟闹云门。——《竹十一首·其六》

8 . 唐·李峤

9 . 君子本虚心,甘自低头伏。——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10 . 竹外梅花,檀心玉颊春初透。

关于竹的名言【九】

1 . 冬天来到这里,绿色依旧掩饰你的视线,只是竹枝象柳絮低下头来,搭起月牙的外形,团结在一起交流谈心。一年内短短几天的雪花飘飘,银装素裹,多姿多彩,竹枝也象游客一样欢欣地笑弯了腰。

2 .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题画竹》

3 . 疏梅带雨开,瘦竹随风摆,雨和风着意好,为我安排。——沈自晋《玉芙蓉·雨窗小咏》

4 .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5 . 唐·常建

6 . 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杜甫《将别巫峡,赠南卿兄襄西果园四十亩》

7 . 窗前竹叶,凛凛狂风折。——张淑芳《满路花·冬》

8 . 唐·刘长卿

9 . 先生名利比尘灰,绿竹青松手自栽。——王汝舟《咏归堂隐鳞洞》

10 . 烟萝翠竹,欠罗袖为倚天寒日暮。——吴文英《绛都春·余往来清华池馆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