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录 >

国学经典语录及解释(关于国学经典的句子及解释)

来源:uu个性网发布日期:2024-06-21 22:09:55

国学经典语录及解释(关于国学经典的句子及解释)

国学经典语录及解释【一】

1 . 解释:懂就就懂,不懂就说不懂,才是聪明人。

2 .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3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4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 .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6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论语》

7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9 . 解释: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准备好他的工具。这是一种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具备做这件事的先决条件才能事半功倍。

10 . 解释:军队可以丧失主帅,一个人不可丧失志气。意思是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国学经典语录及解释【二】

1 . 解释: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2 . 【原文】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3 .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4 .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5 .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6 .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7 . 解释: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8 . 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9 . 二用以形容孤身一人,形影相吊。[例]这时候除了爱人的偶尔回家,家中才有一团温馨,更多的时候,我独自一人,静静地呆在书桌旁,想起李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冷清与孤寂,不禁欲潸然泪下。(李尚朝《孤独不可以享受》)

10 .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国学经典语录及解释【三】

1 . 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 . 孔子名言。《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4 .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5 .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6 . (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7 . (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8 . 解释: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9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论语》

10 .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国学经典语录及解释【四】

1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2 . (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 . 解释:早晨学得真理,当天晚上死掉也不后悔。”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4 .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5 .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6 . 解释: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7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8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9 .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0 . (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国学经典语录及解释【五】

1 .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句名句最早出自清诗纪事扫叶录(第册),第页,最后一行。这是一句流传很广的诗句,在文学作品中被引用过太多次了。

2 . 解释:到了严寒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不落叶的。正如”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3 .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 . 托根在石罅,叶盛花亦繁。——《菊花》

5 .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苏轼《赵昌寒菊》

6 .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7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 . (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10 .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

国学经典语录及解释【六】

1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 .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3 .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4 . 解释:(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5 . 芙蓉金菊斗馨香。: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6 . 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7 . 天寒地坼:形容天气寒冷,把地都冻裂了例:“这天寒地坼的冬季,正是伐木的黄金季节”

8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9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10 .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孔子《论语》

国学经典语录及解释【七】

1 . 解释: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

2 .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3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孔子《论语》

4 . 解释: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 .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7 . 解释: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学,即知名学。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三忠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8 . 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9 .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0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孔子《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