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录 >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名言警句(关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

来源:uu个性网发布日期:2024-09-21 00:35:50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名言警句(关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名言警句【一】

1 . .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2 . 传承岐黄医术,呵护百姓健康。

3 .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4 . 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包拯

5 . 成功需要付出代价,不成功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6 .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7 . 【翻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8 . 不怨天,不尤人。

9 .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宋·释道原》

10 .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名言警句【二】

1 . 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

2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 .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4 .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万般悲喜,夹杂其中。遇到烦恼事,戏曲听一听,解忧去愁烦,快乐在其中;遇到高兴事,戏曲哼一哼,好运齐分享,幸福乐融融。世界戏剧日,愿你保持乐观心态,走好你的戏剧人生!

5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 . 我们要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有用有益的知识。

7 . .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ǐ)之诰》

8 . 【翻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9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10 .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名言警句【三】

1 .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

2 . 钻技术,乡村医生要吃香;识宝贝,草药遍地不是草。

3 .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明良论二》

4 .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红楼梦

5 .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果:果断

6 . 百年养生精华,千年中医中药。

7 .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8 . 【翻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9 .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0 . 比别人多一点执着,你就会创造奇迹。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名言警句【四】

1 . 古有神农尝草治病,今有房陵本草养生。

2 .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3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 .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名言}

5 . .仁者寿。——《论语·雍也》

6 . 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7 .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9 . 按摩祛病一点通,培本固元显神功。

10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史记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名言警句【五】

1 . 艺多不压身。

2 . 【翻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3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4 .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5 .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 .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8 . 人并非为获取而给予;给予本身即是无与伦比的欢乐。

9 .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红楼梦

10 .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名言警句【六】

1 .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2 . .宽则得众。——《论语·阳货》

3 . 好自夸的人没本事,有本事的人不自夸。

4 . 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5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 . 【翻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7 . 一尺水袖甩出嗔怒哀怨;一根藤条转眼万里回还;一张桌子拜祭世间冷暖,一个大幕掩映天上人间。戏剧迷离奇幻,也是心灵的翻版。世界戏剧日,愿戏剧无限美好,祝生活华彩万般。

8 .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9 . 当你握着两手沙子时,一定就拿不到地上那颗珍珠了。

10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